-2024-
06/19
00:00

拔河,团队力量的较量

世运百科
2024-06-19

       拔河,这个双方各执绳一端进行角力的体育活动,属于中国的传统运动项目。拔河也可能是中国人最熟悉的运动之一了,每到学校、单位的运动会之时,就是为集体荣誉展示力量之时。拔河分为室内比赛和室外比赛,2025年成都世运会的比赛是在天然草皮上进行的室外拔河比赛。

 

 

起源——鲁班设计 最早用于军事训练

 

       拔河,相传在中国春秋时期被发明。《墨子·鲁问》中记载,春秋时期楚、越两国水军交战时,鲁国的工匠公输子(鲁班)为楚国设计了一种称之为“钩强”的兵器,用于阻挡和钩住敌船。而在阻和钩时,需要战士具有强大的力量。因此,当时把“钩强”对拉作为军事训练的重要内容。南朝时,这种对拉被叫做“施钩”或“牵钩”,一些地区每逢佳节就用“牵钩”之戏来进行庆贺。

       唐检校吏部郎中兼御史中丞封演在《封氏闻见记》记载:“拔河,古谓之牵钩,襄汉风俗,常以正月望日为之。”说明从唐朝开始,这项运动开始叫做“拔河”。唐朝的拔河虽然与现代大体相似,但不同之处也是有的,一是拔河双方不是面对而拽,而是背对而拉;二是所用绳子不是一根而是“两头分系小索数百条”。这样,参与的人数更多,场面和规模也更大,也更加热闹而有气势。玄宗朝进士薛胜,曾目睹了千人拔河的盛大场面,并写下了有名的《拔河赋》,封演称“其词甚美,时人竞传之”。

       宋代,拔河活动也偶有记载。元代以后,关于拔河的记载很少见到,大概在这一历史时期,拔河活动有所衰落。晚清时期,拔河游戏在民间仍有流行。

 

 

       1933年,瑞典拔河协会成立,这是历史最悠久的国家拔河协会。1960年,英国拔河协会和瑞典拔河协会合作,成立了拔河国际联合会(TWIF)。TWIF于1965年在英国伦敦水晶宫举办了第一届欧洲锦标赛。1975年,欧洲以外的国家开始加入,TWIF在荷兰举办了第一届世界锦标赛。目前,TWIF每两年举办一次世界室内和室外拔河锦标赛,洲际锦标赛则在间隔年举办。

       TWIF是国际世界运动会协会(IWGA)的创始成员。2002年,TWIF获得了国际奥委会的正式认可。

 

世运规则——8人对战 开始前不许踩坑

 

       TWIF明确规定,参加拔河运动员必须是经TWIF批准的业余爱好者。就像拳击分为不同量级,拔河也分为了多个量级。参赛队员的总重量不超过量级的上限即可。

 

 

       在比赛期间,每队都可使用替补选手替换任何一位选手。当替补完成后,不得再进行任何变动。替补只能发生在团队完成称重并已完成第一场比赛的第一局后。被替换的选手不得再参加该量级的任何后续比赛场次。比赛不允许进行第二次换人。如果发生第二次受伤,团队可以七位选手的形式继续比赛。但不允许比赛选手人数少于七人。

       在室外拔河比赛中,由于是使用的天然草皮,有一项特别的违规——脚架犯规,即在裁判发出“拉紧”口令之前,以任何方式在地面踩踏造成凹洼。

 

拔河趣闻——曾经是奥运比赛项目

 

       作为一项简单易行的团体运动,拔河在1900-1920年期间,曾五次作为比赛项目亮相奥运赛场(1916年除外)。当时的拔河,是田径项目。在举行过的5届奥运拔河赛中,丹麦瑞典联队、美国队、英国队、瑞典队和英国队先后夺冠。1920年比利时安特卫普奥运会后,由于缺乏更好的比赛条件,加之比赛用鞋、队员体重等多方面规则存在各种争议,拔河就此被排除出了奥运会。2002年,国际拔河联盟(TWIF)正式加入国际奥委会,这些年来一直以拔河回归奥运作为努力的目标。

 

 


       大象拔河 藏族传统体育项目

 

       把一根结实的长绳两头打结,由两人各自将绳套在胸部,从档下拉过,背对背各朝一方,双手扶地,模仿大象动作,相互爬拉,先把红布条拉过自己一方的横线为胜。这项在藏族人民中广为流传的体育运动名叫押加,因为藏族习俗崇尚大象力大无穷,也被称为“大象拔河”。在不同地区有不同的称谓,也有叫双人拔河、奔牛、拉扒牛等。

 

来源:运动成都

编辑:任静 夏茂兰(实习)

校对:陈琬蓥

审核:李燕霞

成都世运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