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
05/15
17:06

划了2000多年!成都人太会了→

世运资讯
2025-05-15

       龙舟竞渡在我国有非常久远的历史,作为传统民俗体育运动项目,深受广大人民群众的喜爱。龙舟竞渡的起源,历史上有宗教祭祀、纪念屈原等多种说法。数千年来,龙舟竞渡经过历史的洗礼,蓬勃发展。“龙舟锦水说端阳”,龙舟在成都的历史悠久。如今,赛龙舟早已不再是“端午限定”,正广泛走进成都市民运动生活中。

       2025年,成都第12届世界运动会,龙舟项目将首次作为世运会的正式比赛项目登上赛场,将中国传统文化与现代体育再次完美融合。

 

遗风成竞渡

 

       龙舟到底何时入川,已经无法直接考证。龙舟一词,最早见于公元前318年—公元前296年,先秦时期的《穆天子传》载:“天子乘鸟舟、龙舟,浮于大沼。”据此可考,早在西周时期,就有龙舟了。这比屈原投汨罗江早了600多年。

       公元前361年秦灭巴国、蜀国,大量来自秦地的秦人改变了四川的人群结构,公元前221年,秦统一六国后,四川与中原地区文化交流进一步提升。

       “陆行乘车,水行乘船,泥行乘橇,山行乘撵。”不同的行走方式孕育了不同的体育运动。巴蜀地区多湖泊河网,是长江、黄河的重要水源地,境内有嘉陵江、沱江、金沙江、雅砻江、大渡河、岷江等奔腾而过,水域纵横,水面辽阔,舟、船和人们生活密切相关。

       成都百花潭出土的战国时期嵌错宴乐攻战纹铜壶,就有“使舟水战”的场景。

 

▲战国·嵌错宴乐水路攻战纹铜壶 四川博物院藏。图片来源:四川博物院

 

       据《华阳国志·蜀志》,“司马错率巴、蜀众十万,大舶船万艘,米六百万斛,浮江伐楚,取商於之地为黔中郡。”

       《史记·张仪列传》载:“秦西有巴蜀,大船积粟,起于汶山,浮江已下,至楚三千余里。舫船载卒,一舫载五十人与三月之食,下水而浮,一日行三百里,里数虽多,然而不费牛马之力,不十日而至扦关(在今奉节县)。”可见早在战国时期,蜀人的水上体育活动就比较发达。

       到了汉代,民族文化交流使得巴蜀地区龙舟竞渡普及起来,一直延续到后世。成都地区有悠久的龙舟竞渡历史。相传杜甫住成都草堂期间,就曾到新津观看龙舟竞渡。

       据清道光版《新津县志》载:“五月五日包角黍(即粽子),悬蒲剑艾虎于门,饮雄黄酒,城南竞渡。”其盛况在《新津乡土志》中有记载:“船只栉比,帆樯如林,舟楫往来,欸乃之声不绝。”

       民国《合川县志》载:“子孙世世操舟,尤善橹,故以此为绝技。龙舟无底,以杉木栀子钉人字板如鱼鳅形,分水处甚窄小,最危险……州城河岸龙舟十余只,金鼓铁炮之声与款(欸)乃之声,数里皆闻。其以两舟并行,画桡双飞,以角胜负,谓,之‘抢江’。两岸游人如蚁,亦有买舟携酒以游者,谓之‘游江’。”

       民国《涪陵县续修涪州志》云:“五日为端午节……长江龙舟竞渡,游人雇小船,傍岸上下游,悬锦标以奖胜者。”

       龙舟竞渡盛行,还有一个很重要的原因是水军的训练与操演。古代四川与南方各省之间的交通,主要依靠长江,诸葛亮入蜀、王濬伐吴以及后来的一系列战争,都首先在长江一线进行,这些战争造就了四川水军的好手,加上沿江渔户,组成了一支支强有力的龙舟竞渡队伍,年年岁岁在江上、湖中争渡,逐步形成技艺高超的龙舟竞技的体育风俗。

 

不能止遏意无他

 

       四川龙舟竞渡历史悠久,从历代诗人的作品中,蜀地群众对龙舟的热爱跃然纸上。

       唐宪宗元和十三年(818年),白居易由江州司马调任忠州(今重庆忠县)刺史。在忠州期间,他写了两首关于龙舟竞渡的诗:《和万州杨使君四绝句·竞渡》中“竞渡相传为汨罗,不能止遏意无他”,《和春深二十首》中“齐桡争渡处,一匹锦标斜”。

       从白居易的诗中可知,至迟在唐代,四川境内已有年年在端午进行龙舟竞渡的习俗,且人们对龙舟的热爱已“不能止遏”。可见当时蜀地龙舟竞渡之风之胜。

       忠州还专门建造了一座纪念屈原的“屈原塔”。宋仁宗嘉祐四年(1059年)冬,苏轼在为母亲守孝期满后,随父亲苏洵入京,途经忠州,作《屈原塔》,发出“遗风成竞渡”感慨。据说,蜀地龙舟竞渡中“抢鸭子”活动也与这位文学大家有关。

       北宋至和元年(1054年),19岁的苏轼与眉山青神王弗结婚。农历五月十五,岷江面上,船队主船头按时俗特别陈列了三牲头肉和活鸡鸭鹅,求吉祈安。未料船到江心,被锣鼓声惊到的鸭子竟破筐飞入江中逃窜。划船水手们跃水而下捉拿逃鸭。

       苏东坡脱口吟道:“趣趣趣,人鸭竞技,搅起千堆玉。良辰美景增惬意。”从此,当地人为了纪念苏王结婚之喜,就将原来农历五月初五的端阳划龙舟风俗改在五月十五举行,还在活动中加进“抢鸭子”内容,表达祈求财源茂盛的美好愿望,沿袭至今。

 

 

       南宋以后相当长的一段时间里,成都人民为了纪念唐代保卫成都有功的浣花夫人,每年到了农历四月十九日浣花夫人的诞辰,便由地方长官率领民众春游锦水竞渡,

       据元代费著《岁华纪丽谱》中记载道:“四月十九日,浣花佑圣夫人诞日也。太守出笮桥门,至梵安寺谒夫人祠,就宴于寺之设厅。既宴,登舟观诸军骑射,倡乐导前,溯流至百花潭,观水嬉竞渡。官舫民船,乘流上下。或幕帟水滨,以事游赏,最为出郊之胜。”

 

▲描绘宋元时期龙舟竞渡情形的《龙池竞渡图》浮雕岩彩画。图片来源:中国水利博物馆

 

       到了明代,虽然有的地区的龙舟竞渡活动受到镇压,但在四川,龙舟竞渡却年年举行,明代杨慎曾两次题咏四川泸州(古称“江阳”)的龙舟竞渡。

       《竞渡曲》和《竞渡浪系三言》中,再现了当时长江边泸州城的竞渡实况。

       “江阳旧俗敬端阳,龙舟竞渡江之滂。已欣永日恣游戏,更兼细雨生微凉。五龙青红黄白黑,昂首竖髧扬鬐翼。奔电追风跃且鸣,击汰冲波横复直。”

       五百年前的泸州,龙舟竞渡规模宏大,比赛时间从日出到日落,参赛的龙船众多,至少有青、红、黄、白、黑五色,千桡百桨,煞是壮观。

       杨慎编纂的《全蜀艺文志》中所收录僧鸾《竞渡曲》,则描述了成都地方长官与民同乐,观赏竞渡的场景,以及当时竞渡活动的组织、竞赛方式和规模。

       这首诗与《全唐诗》所录张建封《竞渡歌》基本雷同,仅四句中个别字词有差别,有学者认为是杨慎在编纂的《全蜀艺文志》时将原作者张建封误认为僧鸾,而不同的字词,则是杨慎根据明代四川龙舟竞渡的实际情况订正的,而从这些误差中,可以得知明代四川龙舟竞渡活动与唐代已经发生了很大的变化。

       如“鼓声三下红旗开”与“鼓声三十红旗开”龙舟开赛发出的信号从唐代的三声鼓响到明代的三十声;“只将输赢分赏罚,两岸十舟五来往”到“只将输赢决二赏,两岸千舟互来往”则是优胜名次确定的改变,唐代两两以决胜负,不再与其他龙舟进行第二轮比赛,而到了明代,还要进行多轮淘汰赛,最后产生一名冠军。

       到了清代,四川的龙舟竞渡较以往发生了很大变化,进一步成为民间风俗的重要组成部分。从明代以前的由地方首富大家牵头组织改为由哥老会(袍哥)码头袍哥堂口、商人行帮等民间团体主持举办;龙舟的形制上,在泸州等地风急浪高的大江面上使用的龙舟与在成都等地平静水面航行的龙舟也有不同;龙舟竞赛规模也愈发盛大……

       “龙舟锦水说端阳,艾叶菖蒲烧酒香。杂佩丛簪小儿女,都教耳鼻抹雄黄。”清嘉庆年间杨燮的《锦城竹枝词》描绘的便是成都民间端午盛景。

       戊戌六君子之一的刘光第曾作《五日观乡人竞渡》诗歌,描述其家乡富顺县赵化镇江畔竞渡的实况。“市小龙舟戏一双”,在四川,不仅是成都、泸州这样的大城市中龙舟竞渡规模盛大,即便是沱江边的小镇,也年年竞渡,前来观赏的,不仅有街镇居民,还有“石榴裙子香花髻”村姑农妇。可见,端午赛龙舟的习俗在四川各地已经十分普遍。

 

一桨划进世运会

 

       成都与龙舟的渊源深厚,1958年,因成渝公路从牛市口改道,成都需要新建一条接通九眼桥和沙河铺的道路,竣工通车时正值端午节,望江楼下的府河段正在赛龙舟,这条路便以龙舟路命名。

 

▲2006年成都锦江端午节龙舟赛 图片来源:朱建国

 

       新中国成立初期,锦江常举办划龙舟活动,那时,两岸挤满了看热闹的人,船上的锣鼓声与两岸的助威声此起彼伏。后来,成都的重大龙舟赛事转至新津南河、金堂县赵镇的沱江等地方举办。

       近年来,成都再次掀起了龙舟竞渡热潮。2004年,阔别40多年的龙舟赛再次回归锦江,一场名为“金堂龙舟闹锦江”的端午民俗活动在锦江举行,彼时锦江两岸,人声鼎沸,龙舟竞技而过。

       之后连续举办三届的“锦江龙舟赛”更是新花样辈出:赛场上,渔舟、渔翁、鱼老鸹紧随龙舟出现,更具传统民俗特色;外国友人组成的国际龙舟队,则呈现出融洽的文化景观。

       2009年,新津龙舟竞渡被列入四川省第二批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2024年,在新津举办的天府端午龙舟会以“龙吟津渡”为主题,围绕民俗文化中“礼、承、匠,脍、乐、御”六大要素,推出了“六大场景过端午”的特色文化活动。

 

▲2024年新津举办“龙吟津渡”主题的龙舟会。图片来源:成都新津

 

       2011年,金堂向国家体育总局社会体育指导中心和中国龙舟协会申办“中国龙舟公开赛”,之后连续举办多届。金堂不仅被授予“中国龙舟之乡”还获得“全国龙舟项目推广贡献奖”。

       2023年,曾有过“鼓声三下红旗开,两龙跃出浮水来”的竞渡盛况的黄龙溪古镇,得益于锦江水生态环境的改善,龙舟赛活动也再度重启。2024年,第二届黄龙溪端午龙舟大赛上,市民们不仅能观赏到赛事专属的装置艺术作品,参加龙舟市集,还可以在龙舟文化体验馆体验龙舟文化……

 

▲2024年第二届黄龙溪端午龙舟大赛。图片来源:双流发布

 

       兴隆湖、三岔湖、三道堰、南湖……成都各地的龙舟赛开始呈现百家争鸣的新局面,不仅有“抢鸭子”等传统趣味活动,还加入了多项民俗活动,蜀地传统文化以龙舟赛事为载体,以多样形式呈现。

       2025年,成都第12届世界运动会,龙舟项目将首次作为世运会的正式比赛项目登上赛场,将中国传统文化与现代体育再次完美融合。

       “世运会的龙舟项目非常好地展现了中国传统与现代的结合,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体现。”国际世界运动会协会(IWGA)主席何塞·佩鲁雷纳对即将举办的成都世运会充满期待。

       桨声震天响,蜀地两千年竞渡传统文化与当下现代元素,正在成都融合,焕发出蓬勃的生命力,昂首驶向更宽广的未来。

 

 

来源:成都方志

编辑:任   静

校对:陈琬蓥

审核:李燕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