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
07/21
20:19

收官!“世运课程”变身城市派对

世运资讯
2025-07-21

       7月21日,成都市宽窄巷子东广场热力四射、人潮涌动,“2025年第12届世界运动会‘世运空间’打造‘世运课程活动’”迎来第十二课——综合运动体验课程。本场活动作为“世运课程”系列的收官之作,以“城市文化、项目融合、全民同乐”为主线,融合展演、互动、体验、打卡等多重形式,为市民和游客奉上一场全民参与的街头运动嘉年华。

 

 

城市会客厅开体育课,活力引爆全场

 

       上午10:30,伴随阳光洒落,市民与游客陆续聚集于活动现场,完成签到并领取活动集章卡。在志愿者引导下,融汇了世运文化与成都文化的三大互动装置前排起长队——大家或沉浸于“世运推广曲”试听墙的律动节奏,或在“看谁先举对”世运知识互动装置前参与问答,或在“世运护照”互动打卡墙下拍照留影,丰富的世运文化体验瞬间激活全场热情。

 

 

       时间来到上午11:00,主持人宣布活动正式开场,在向市民和游客们简要介绍“世运课程”活动的背景和本场综合课程的亮点内容后,一段精心编排、融合了数种世运竞赛项目的啦啦操展演迅速点燃现场氛围,拉开了世运课程第十二课的帷幕:整齐划一的动作、充满节奏感的音乐,将广场变成热情洋溢的派对现场,引来观众阵阵掌声与喝彩。紧接着,数对专业的体育舞蹈教练登场,他们美妙的舞姿为现场的市民和游客们献上了一场视觉盛宴,来自江苏的田先生忍不住赞叹:“这个运动太优雅了!”

 

 

       欣赏完教练们的展演,更加精彩的飞盘体验课程便活力登场,专业教练带领着市民和游客参与掷盘、接盘、移动配合等基础互动,“我从来没玩过飞盘,今天试了一下感觉特别上头!”来自重庆的游客林女士笑着表示,“本来只是逛巷子,没想到被活动吸引,成都生活太有活力了。”

 

 

双重体验释放“世运魅力”

 

       下午14:00,综合运动体验课程继续开课,现场热度丝毫未减。主持人介绍完课程安排后,专业的武术教练们以一场刚柔并济的展演拉开了下午体验课程的序幕,长拳、棍术轮番登场,行云流水的动作,将中华传统武术的魅力展现得淋漓尽致。

 

 

       紧接着,荷球、飞盘、射箭、腰旗橄榄球四大体验课程同步开启。各个体验区均由专业教练负责讲解与指导,参与者可以自由选择项目加入互动,真正实现了“沉浸式”参与。

 

 

       在荷球体验区,不少市民对这项新颖的世运项目表现出浓厚兴趣。“原来荷球不是用脚踢的,是用手投的,男生女生一起打,太有意思了!”市民王先生一边擦汗一边说,“看起来轻松,实际玩起来对配合要求很高,真的是个脑力和体力都得上的运动。”

 

 

       带着儿子来参加体验的陈先生也表示:“我们是第一次接触荷球,规则简单但非常讲究团队意识,孩子玩得很投入,希望以后社区可以多安排这样的运动。”

 

 

       在腰旗橄榄球体验区,年轻人组成临时队伍,在教练的带领下进行战术演练与趣味对抗,现场不断传出加油与呐喊声。“腰旗橄榄球其实非常适合普通市民参与,既有对抗性又不容易受伤。”教练说道,“今天我们特别注重趣味性和体验感,不少体验者都非常投入。”来自青羊区的居民李先生带着两个孩子参与了多个体验项目,“孩子们特别喜欢射箭和荷球,一边玩一边学知识,还能盖章拿奖品,这样的城市活动太有意义了。”

       下午15:50,活动进入收尾阶段。市民与游客纷纷前往集章区兑换纪念品。此时的宽窄巷子东广场上,运动与文化交融,笑语与掌声交织,一张张灿烂的笑脸,成为这个盛夏最动人的城市剪影。

 

打卡收官,点亮全民迎世运的成都图景

 

       2025年第12届世界运动会“世运空间”打造项目由成都世运会执委会城市工作服务部联合市委社会工作部、市委老干部局、团市委、市残联等部门牵头,成都文旅集团具体实施。自项目启动以来,已将飞盘、射箭、台球、体育舞蹈等十余项成都世运会竞赛项目体验课程带到市民身边。

 

 

       作为“世运空间”打造“世运课程活动”的第十二课,本次综合运动体验课程不仅汇聚了多元项目,更以社区+开放空间的方式,实现了全民参与、全民传播的目标,也为历时半年、遍布成都各地的“世运课程”系列活动画上圆满句号。

 

 

       课程活动采用“体验+互动+打卡”模式,现场气氛热烈,群众反响良好,不少市民反馈“既好玩又涨知识”“原来世运会项目离生活这么近”。多位街道与社区工作者也表示:“活动设计贴近居民日常,运动项目参与门槛低,群众积极性特别高。”多家官方媒体与社区媒体同步对活动进行持续跟拍与报道,令“全民世运”的城市氛围持续升温,更激发了市民的参与热情,大力推动世界运动会在城市层面的全面普及。成都,正以最生活化的方式,开启一场属于世界、属于全民的盛会。

 

来源:执委会城市工作服务部

编辑:邓文博

校对:陈琬蓥

审核:李燕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