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
08/15
09:34

“空天地” 联动+AI赋能,气象保障为赛事筑牢精准防线

世运资讯
2025-08-15

       8月7日晚,独具一格的成都世运会开幕式,给观众留下了深刻的印象。除了导演组对开幕式精心设计外,当天良好的天气也给开幕式的完美演出奠定了基础。

 

 

       除了开幕式外,成都世运会闭幕式也将在室外举行,15个室外场馆也承办了18项户外赛事。运动员的赛场表现、赛事的顺利推进以及观众的观赛体验,均与天气状况密切相关。

 

 

       精确的气象服务,无疑是确保赛事圆满成功的关键保障。面对成都七、八月高温、暴雨、雷电频发的复杂气候,以及山地、平原、丘陵交织导致的“东边日出西边雨”局部天气,气象部门依托 "空天地" 一体化监测网络与AI技术,为赛事筑牢了精准气象保障防线。

 

“空天地”联动 织密监测网

 

       气象部门在擦亮“气象眼睛”下功夫。太空中,风云四号B星聚焦成都,持续进行高频率观测,能及时捕捉云团变化。天上,大型气象无人机多次深入天气系统生成源地,搭载温湿廓线仪、毫米波云雷达等设备,同时下投探空仪器,让监测更全面。地上,全市9部天气雷达和855个站点组成地面观测网,新增基遥感垂直观测系统方舱、激光测风雷达这样等先进设备。

       在开幕式举办地天府国际会议中心“天府之檐”场馆外,有个特别的观测点,6把不同材质的座椅里面都嵌入了温度传感器,正以秒级频率传输数据,这是全国首次在大型赛事中布设的“座椅温度气象站”。此外,还有5类地表材料样板,共同构成11类特质监测对象,能实时捕捉人体接触时的真实体感。不远处的黑球温度传感器,则专门评估体感温度。

     “这些数据不仅只是预报员电脑里的代码,而是要成为调度赛事工作的指挥棒。”成都市气象局气象探测信息中心主任杨东介绍,座椅、地面和黑球温度会同步推送到赛事指挥中心,组委会能依据座椅温度,在开赛前提前浇水降温;依据黑球温度阈值,调整赛程等,真正实现“观测数据直达服务终端”。

 

AI来助力 预报更精准

 

       成都世运会的气象保障,人工智能和数值预报相辅相成。国产三大气象AI大模型“风顺”“风清”“风雷”,与本地研发的“蓉城・灵犀”大模型,构成重要技术支撑,和数值天气预报模式形成互补,构建起0—60天的无缝隙预报链条。

     “风顺”系统专注于60天内的气候趋势预测,提前30天就锁定了开幕式期间的降水概率,为临时建筑的建设提供了科学依据;“风清”模型以10.5天的全球预报时效领先国际,成了赛事日程动态调整的“指挥棒”;应对突发天气的“风雷”系统,3分钟内就能生成0至3小时逐6分钟的雷达回波外推产品,在无人机竞速、尾波滑水等对瞬时天气敏感的项目中,发挥着关键作用;成都市气象局自主研发的“蓉城・灵犀”模型,熟悉成都平原丘陵交错的地形特征,能实现0-2小时预报的5分钟、百米级时空精度。

       这些AI模型通过专业平台,协同数值天气预报模式,共同帮助预报员做出最准确的判断工作。“两次服务成都体育盛会,这次最大的感受是技术底气更足了。”赛事侧首席预报员周学云表示:“过去靠经验判断强对流等风险,现在最新数值预报产品给了我们强大依靠,大模型的应用也提供了新的思路,让应对更得心应手。”

       成都世运会的气象服务保障,凭借着严密的监测、精准的预报和各方的协同努力,让赛事与天气和谐共舞。

 

来源:执委会保障部

编辑:张浩 熊烛影(实习)

校对:陈琬蓥

审核:李燕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