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
02/20
00:00

地铁直达!百年场镇有“威震全川”的宝藏景点

旅游
2025-02-20

 

 

       太平场,位于新津县西外。清道光《新津县志》载:“太平场,县西五里。”太平场兴建于明代。“太平”之名,寓意“泰然平和”,表达着时人美好的愿望。


       新津九莲山观音寺里藏有绘于明成化年间的壁画,其中一幅题记:“四川新津县太平乡绘壁信士郑宏……成化四年节旦题。”据此可知,至迟在明成化四年(1468年),太平乡已经设置。

 

       明末清初,兵燹战乱之后,新津县人口大减,土著无几,清康熙时县内仅设“三村”。随着人口的增多,清乾隆初,改“三村”设“三乡”,太平乡由此设立。


       乡制延续至20世纪中期,分分合合,太平一地后来又先后改设为太平区、太平人民公社、新平人民公社、新平镇。历经变化,太平场一直为乡镇或区社政府治所。 

 

       2019年底,新平镇改名为宝墩镇。“宝墩”之名,来自镇西北约五公里处的宝墩文化遗址。

 

图片来源:成都新津

 

       
       西藏通衢

       成都府西线入藏的要地


       石头河与铁溪河二水相围,太平场一带,远山近水,风光宜人。这一带多堰田与坝地,自古农业发达。清道光《新津县志》载:(当地农事)“在山者预积冬水,在坝者修沟作堰,耕耘收获,勤于四时,菽麦稻粱恒多。”旧时当地农业主产稻麦之外,还有油菜、烟叶、甘蔗、花生、红薯,以及各类蔬菜等。

 

       太平场,接近成都平原西南部边缘,西去渐由浅丘转至蜿蜒绵亘的邛崃高山。这一带的风貌,正如清嘉庆新津县知事王梦庚诗《驿路桑阴》中的句子所描绘:“路指千峰青霭合,桑连百亩绿云低。”因于地理位置,旧时的太平场成为成都府西线入藏的要地。

 

       清宣统《新津县乡土志》载:“太平乡在县治之西南,由省城进三藏大道出县城西门交界牌均太平乡地。”明清时,太平场设铺,经铁溪铺西去,可至邛州,再经雅州而进入藏区,故旧时太平场有“西藏通衢”之称。

 

图片来源:徐平/摄

 


       湖广移民先后落户

       太平成新津县之首场


       明代,湖广移民先后落户新津城乡各地,其中尤以黄州籍的为多。太平场的兴建与昌盛,即与湖广移民的聚居有关。明末清初,战乱不已,城乡居民多外逃至洪雅山中避难,至清初始陆续回归。

 

       清宣统《新津县乡土志》载:“国初始还旧籍,其后插业之家多自洪雅,询其原籍,概系湖广麻城孝感乡,是以湖广籍,邑人几十居八九。”

 

       太平场老街中部的帝主宫,即为黄州移民后裔于清代早期兴建的同乡会馆。该会馆为两进式合院建筑,两侧外凸、三门坊式外墙,壮丽宏伟,气度不凡。

 

       帝主宫给当地黄州籍乡民提供了拜神、聚会、议事的场所。20世纪中期,帝主宫改设为四川省银行新津县太平场仓库,后来又改作太平粮站,帝主宫建筑也因此能较完整地保留了下来。 

 

图片来源:徐平/摄

 

       太平场上,清早期来自广东的移民也为数不少。当地的南华宫,亦称广东会馆,即为清乾隆年间广东籍移民修建的同乡会馆。清道光《新津县志》载:“南华宫,县西五里,乾隆间建,道光元年重修。”

 

       至清末,五方杂处的太平场内外,先后修建起了数家移民同乡会馆,旧时每年的特定日子里,各会馆都会举行迎神赛会活动,间有演戏游街,场面十分热闹。

 

       《太平场白花帮同起财神会序》中写道:“凡蜀省城市镇,均皆庙貌巍峨,声灵赫奕,所在商旅人民无不虔诚恪敬,仰答神庥,如太平场每年七月廿二日,见各馆私相庆祝,间有演戏相酬,众传为文财神之圣诞,历来奉祀有期。”

 

       至清中期时,太平场上下街道民居鳞次栉比,建筑密集,人居规模空前,场内外还先后修建或重修了五显庙、回龙寺、文昌宫、东岳庙、金水寺、魁星阁等宫观寺庙类建筑,石头河与铁溪河上先后建起了小济桥、舞凤桥、太平桥、正新桥等大小桥梁,形成了多个码头。清代晚期,繁荣昌盛的太平场,成为了新津县之首场。 


       人员来往频繁,商贾驻扎平常

       太平场运旺时盛


       清道光与咸丰年间,太平场上成立了多个民间互助性质的帮会,即所谓的商帮,其中黄州籍的称为“黄帮”,陕西籍的称为“西帮”。旧时的帮会组织,多以同业相称,例如“茶帮”“烟帮”“船帮”等。太平场的各大会馆,成了这些帮会组织活动的主要场所。清代晚期,来源于湖北的棉花与棉纱,畅销于川西各处,新津则成为了花纱的集贸重地。

 

图片来源:方志新津

 

       清宣统《新津县乡土志》载:“棉花向由湖北运来,行销邛蒲大邑州县。……新邑商业,花纱为多,外贩大商十家有奇,本境分售三百有奇;织布之家,二千有奇。”水陆两通的太平场,占尽天时地利,成为最为繁盛的花纱转运与贸易市场。场上以花纱贸易为主要业务的商帮,统称为“花帮”,亦称“白花帮”。

 

       花纱贸易之外,粮食、菜油、烟叶,以及川西地区的土特产等,也是太平场常年储运与转销商品,其中不乏大宗货物。旧时新津最大的米市,即设在太平场。

 

       商业带动下,钱庄、旅社、餐饮、五金、杂货等服务于商运与客人的各类店铺,相随而起。每日里,长街上下,车水马龙,人声鼎沸,热闹非凡。

 

       紧邻县城,也是太平场繁盛的重要原因。旧时,县城西门之外即为太平乡地,大道平坦。一箭之遥,县城与太平场之间的商货运输与人员来往十分便利,太平场成为城乡之间重要的连接地。

 

       经济与文化相互影响,加之这里为货物进藏的中转地,人员来往频繁,商贾驻扎平常,太平场运旺时盛。

 


       太平老街的安逸时光

       武阳胜景,威震全川


       演戏,为旧时太平场常年可见的活动。每年开春,以及大小节日中,太平场各会馆里都会举办大型的游乐活动,戏班子轮台会演。太平场票友还组建了川剧社“太平春”,活跃于本场之外,还到县城及远至他乡献技。

 

 

       “牛灯”与“花灯”,为太平场旧时乡中老少所爱,长街舞灯,流星飞电,一道景观。每年春节期间,黄州会馆承办的“耍火龙”,尤其吸引众人,三十六节长的“火龙”,上下翻腾,飞来舞去,火花四射,场面甚为壮观。

 

       太平场东外约三里处的纯阳观,值得游览。纯阳观,又名“玉清道院”,为旧时太平乡境内规模最为宏大的宗教建筑群,现为新津当地著名的旅游景点。

 

       观中各处,建筑多样,配以众多精美的楹联、题刻、壁画,让人目不暇接,叹为观止。林木掩映,古朴幽深,建筑艺术至美的纯阳观,享誉“武阳胜景,威震全川”,名不虚传。 

 

       太平场,至今还保留着一条长近两里、形如弯弓的老街,即相通的太平上街和太平下街。

 

       长街两旁,屋宅比邻而建,依旧是青瓦坡屋顶与木柱泥墙,其中以一层的为多,少数的带有低矮的阁楼。普通的民居中,间而有高门大屋与深宅阔院,曾经的华丽,掩藏不住。挂有标牌的大户人家有苟氏、郑氏、叶氏、冯氏等。

 

       从当地居民口中,总能听得一些有关旧时富家大室、风流人物的逸闻轶事,以及太平场曾经的辉煌历史。

 

       太平场的甜点可口,名声在外。司糖房、向糖房等,均是旧时的专业户,不仅熬糖,还制作各类点心。当地的“谷花”,即米花糖,曾为太平场一绝,香酥爽口,受人欢迎。

 

       游览太平场,美食当然不可错过。老街中的“老卤”饭馆,菜色多样,门口大锅里的豆花格外诱人,穿小巷走进去,坐堂另有风景,乡土味道,教人难以拒绝。

 

       太平场还有多家茶馆,其中设在植氏花园中的茶馆别具一格。植氏花园与帝主宫正对,高墙相围,古木参天,旧时的气派,显而易见。亭中小憩,茶香中早忘了困顿疲累,朋友几人围坐小聊,胜却闹市无数。

 

       场外竹木林中一些偏狭的茶房,也簇集着很多乡人。近年来,很多年青人来到太平场“创业”,他们利用老屋旧房先后开设起多家小店。老场又有了新的活力。

 

       总之,原汁原味的乡场生活,在这里保留尚多,而这正是太平场的迷人之处。

 

 

 

来源:成都方志

编辑:任静

校对:陈琬蓥

审核:李燕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