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
08/04
10:53

暑期带娃有招了,这条线路全免费!

旅游
2025-08-04

图源:“安逸四川”宣传推广平台

 

关于暑期带娃,四川就很有经验!

主打一个

家长轻松陪伴,娃儿尽情放松

红色记忆/自然探秘/文化溯源/工业科技

十条暑期研学旅游线路

(线路详情附文后)

带你遇见课本之外的四川!

今天,欢迎大小朋友

一起打卡

文化溯源·蜀锦蜀绣研学线路! 

 

纪录片《了不起的匠人》

 

李子柒

 

       历史上,蜀锦与蜀绣是实打实的顶级奢侈品,只有皇室与达官贵人才有资格享有。同为蜀地瑰宝,它们却常常被人们混淆。

       先来两道题测试下,你是不是蜀地珍宝的“满级玩家”!

 

#01

芙蓉城三月雨纷纷,四月绣花针

李宇春的这首歌唱的是蜀锦还是蜀绣?

 

图源:微博@李宇春疯狂工作室

 

       A. 蜀 锦

       B. 蜀 绣

       C. 都 不 是

 

        -选项B正确- 

       以“芙蓉城”点明蜀地,把绣花针比作纷纷细雨,体现了蜀绣针法严谨细腻的艺术风格

 

#02

2024年底李子柒复出弹唱《如愿》

她身上的黄色长裙是蜀锦还是蜀绣?

 

截图自:李子柒视频

 

       A. 蜀 锦

       B. 蜀 绣

       C. 都 不 是

 

       -选项A正确- 

       2024年,李子柒到访双流,拜访了蜀锦织造技艺省级传承人胡光俊,并向其学习蜀锦知识,视频里她穿上的就是蜀锦裙

 

 

       事实上,从材料到技艺,从品类到风格,蜀锦和蜀绣都自成一派,各有乾坤。

 

材料不同

 

蜀锦 截自了不起的匠人

 

蜀绣 图源四川非遗

 

       蜀锦准入门槛偏高,材料主要为蚕丝。

       蜀绣选择范围相对较大,绣布囊括棉、麻、软缎、丝绡等,绣线虽多为蚕丝线,但也有用金银线或头发丝刺绣的,不仅限于蚕丝。

 

技艺不同

 

蜀锦机 图源四川博物馆

 

蜀绣手工刺绣 图源四川非遗

 

       蜀锦是“织”的,生产过程称为“织锦”,即在生产过程中将图案或文字织进丝缎中,锦与缎是融为一体的,称为“锦缎”。

       蜀绣则是一针一线“绣”出来的,生产过程称为“刺绣”,即绣工在净色的布、麻、缎、绡上用彩色丝线刺上图案或文字。

 

品类不同

 

红地万事如意八答晕锦 四川博物院藏

 

蜀绣双面猫狗屏 四川博物院藏

 

       蜀锦多无单双面之分。

       蜀绣则变化多端,始于宋代的双面绣,家族成员众多,双面异色绣、双面异形绣、双面立体绣,乃至双面三异绣,在一块绣面上呈现出不同的图案、色彩、针法,诠释了美的无数种可能。

 

图源:小红书@四川南方丝绸之路博物馆

 

       “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

       绝美的蜀锦蜀绣到底怎么赏?跟着这条线路,直接抄答案!

线路详情:成都博物馆→蜀绣博物馆→锦门丝绸博物馆→蜀锦创意工坊→锦里古街

 

成都博物馆 

 

图源:《成都市博物馆简志》

 

       成都博物馆,是西南地区迄今规模最大的城市综合地志类博物馆,位于成都市青羊区小河街1号。

       想读懂成都和蜀锦蜀绣的渊源?来这里就对了!

 

图源:沈悦

 

       “锦官城”是成都的别称。三国蜀汉时期,成都蜀锦业发达,成为蜀汉政权的重要财政收入来源,蜀汉王朝设锦官和建立锦官城以保护蜀锦生产,锦官城的称呼由此产生并声名远扬。

 

图源:沈悦

 

       如今,成都博物馆二至三层中,“花重锦官城:成都历史文化陈列”,既是对成都别称的传承与弘扬,更是对成都与蜀锦深厚渊源的生动诠释。

 

唐宝相花纹半臂 成都博物馆 藏

 

唐黄地花树对鸟纹锦 成都博物馆 藏

 

       今年1月成都博物馆还上新了两件蜀锦精品,分别是“唐宝相花纹半臂”和“唐黄地花树对鸟纹锦”两件展品,每一件都是古代工艺与美学的巅峰之作。

 

图源:沈悦

 

       对于研学来说,成都博物馆是一个不可多得的学习宝地。

       鉴赏织锦残片展,溯源蜀锦历史脉络。听专业讲解员剖析蜀锦工艺与艺术价值,每一个细节都将成为孩子们知识体系中的重要拼图。

 

       地址:成都市青羊区天府广场西侧

       门票:免费开放,需要实名预约

       开放时间:9:00-17:00

 

成都蜀锦织绣博物馆

 

图源:小红书@CC酱

 

       成都蜀锦织绣博物馆馆址在成都市青羊区草堂东路18号,以展示蜀锦织绣历史文化和传统技艺为主题。

 

图源:小红书@CC酱

 

       馆内文物藏品共计9373件,国家级珍贵文物48件。从丝绸起源、历代蜀锦、刺绣历史、明清服饰、织机沿革、蜀锦技艺六大部分为市民游客展示锦绣千年风华。

 

图源:小红书@CC酱

 

       展陈设计从历史与当代两个维度出发,形成“空间为经时间为纬”的总体格局,通过迷宫幻锦穿行空间、园林式蜀绣展厅、当代艺术画廊等设计,让观众在欣赏蜀锦蜀绣的同时,也能获得由眼入心、审度于物我之间的文化审美体验。

 

图源:小红书@CC酱

 

       研学来此不仅能看到现存最后一台可以织造的清代织机,还能现场观看以针为笔线为丹青的蜀锦创作,很适合喜欢传统服饰和工艺的朋友!

 

       地址:成都市青羊区草堂东路2号

       门票:免费开放、无需购票

       开放时间:10:00-17:30

       交通攻略:地铁5号线青羊宫站B口出,步行约800米到达

 

四川丝绸博物馆 

 

图源:小红书@四川南方丝绸之路博物馆

 

       四川南方丝绸之路博物馆(亦称四川丝绸博物馆)位于成都市新都区锦门景区内,是一座融合历史与现代智慧的博物馆,展示了四川丝绸的辉煌与传奇。

 

蜀绣双面绣《金陵十二钗》

 

蜀锦屏风《千里江山图》

 

       这里汇聚了超过1000件珍贵展品,从细腻精美的蜀绣双面绣《金陵十二钗》到磅礴大气的天下第一蜀锦《清明上河图》,从沧桑坚韧的古桑化石到古朴智慧的古代织机模型,每一件展品都串联起四川丝绸从上古至21世纪的壮丽篇章。

 

图源:小红书@四川南方丝绸之路博物馆

 

       博物馆分为起源厅、工艺厅、锦绣厅等多个板块,系统展示了中国丝绸的起源、工艺进步、文化内涵及与社会生活的紧密联系。

 

图源:小红书@四川南方丝绸之路博物馆

 

       尤为值得一提的是,这里还自主研发了丝绸文化探索之旅研学项目。

       在蜀锦创意工坊,可以解密云锦织机运作奥秘及蜀锦制作流程。模拟操作云锦织机,感受“寸锦寸金”的匠心传承。

 

       地址:成都市新都区三河街道承顺街166号

       门票:免费开放

       开放时间:10:00-20:00

 

锦里古街 

 

图源:小红书@元気少女

 

       锦里古街的名称就源于蜀锦。现在成都锦里所在的一大片区域在两汉三国时代,就是一个著名的里坊制街区,名字就叫“锦里”。

       1800多年前,锦里已经成为西蜀地区商业气息浓厚的街道,当时这里以织锦和售锦为主。

 

图源:小红书@元気少女

 

       如今的锦里古街是成都武侯祠博物馆旅游区的一部分,这里仍然保留着与蜀锦相关的文化元素和传统技艺。

       锦里适合夜晚去逛去,灯光打起来,氛围感超强!里面还有川剧表演,看完圆满结束此次蜀锦蜀绣研学之旅。

 

       地址:成都市武侯区武侯祠大街231号附1号

       门票:免费开放

       开放时间:全天开放

 

 

绣出来的是图案

织进去的是灵魂

跨越千年

每一幅锦缎,每一针绣线

成为这座城市最特别的存在

 

 暑期更多研学旅游线路看这里 

 

2025四川省暑期研学旅游十大线路

 

红色记忆

 

       长征精神研学线路(泸定桥、雅安百丈关战役纪念馆、安顺场遗址、夹金山、若尔盖草原、达维会师桥)

       将帅故里研学线路(邓小平故里、罗瑞卿纪念馆、朱德故里、陈毅故里)

 

自然探秘

 

       熊猫守护研学线路(成都自然博物馆、雅安宝兴邓池沟、卧龙基地、成都大熊猫繁育研究基地、双宝艺术中心)

       地质奇观研学线路(成都自然博物馆、自贡恐龙博物馆、燊海井、宜宾兴文石海、“川南避暑第一峰”仙云峰)

 

文化溯源

 

       非遗活态研学线路(成都国际非遗博览园、川菜博物馆、成都漆器厂、成都博物馆)

       古蜀文明研学线路(三星堆遗址、金沙遗址、宝墩遗址、茂县羌族博物馆、四川博物院)

       巴蜀古道研学线路(龙泉山古驿道、内江宋代商帮会馆、资中文庙、隆昌石牌坊群、重庆通远门城墙与三峡博物馆)

       蜀锦蜀绣研学线路(成都博物馆、蜀绣博物馆、锦门丝绸博物馆、蜀锦创意工坊、锦里古街)

 

工业科技

 

       两弹一星研学线路(电子科技大学机器人创新中心、绵阳“两弹城”、七重空间大国重器互动体验馆、四川科技馆)

       工业匠心研学线路(909研学大本营的核工业展览馆、1929工业基地、射洪三线建设遗址、龙泉汽车城、宜宾科教城大学城)

 

这么多线路怎么选?

不着急,这个夏天还很长

研学线路可以慢慢逛!

 

来源:四川文旅厅

编辑:张浩 熊烛影(实习)

校对:陈琬蓥

审核:李燕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