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共此青绿|聆听峨眉山的自然回响:守护云雾中的生命宝库
提起峨眉山,人们常想到佛光金顶、万年古刹
但在缭绕的云雾与参天古木之间
这座世界文化与自然双遗产名山
更是一座鲜活的生物多样性宝库

让我们一起深入峨眉山腹地
揭开了这座“生态方舟”的神秘面纱
云雾滋养的“物种摇篮”
在海拔2000多米的白云亭至接引殿登山步道,云雾如常环绕。宜宾学院林学副教授郝国歉介绍,峨眉山年云雾日超300天,是中国云雾最多的地方之一。这种独特的阴湿环境,促使植物发生特殊变异,孕育出众多特有物种。这里不仅包含了中国一日本植物区系成分,还融入了中国一喜马拉雅植物区系成分。同时,亚热带、温带、亚寒带植物成分在此交织,共同构成了独特而壮美的自然景观。加上从山脚500米到金顶3000多米的巨大落差,相当于将赤道到北极的四个气候带“浓缩”在154平方公里内,成为名副其实的物种“十字路口”。
隐秘山林的生机脉动
峨眉山景区管委会世界文化和自然遗产研究院工程师梁东专注研究这里的野生动物。他指着密林深处说,国家一级保护动物灰胸薮鹛的鸣叫常在此回荡,这是其重要栖息地。为了保护这些脆弱的特有生命,景区建立了微型保护区,为它们守住关键的生存家园。梁冬提醒,大部分动物因怕人而远离步游道,游客应避免深入未开发区域,既为安全,也为减少对野生动物的干扰。
“近自然”修复,让珍稀生命“回家”
生态保护不仅在于守护,也在于修复。在雷洞坪区域核桃坝,一处利用原有林场建立的高山苗圃基地正培育着4万多株珍稀植物幼苗。郝博士团队采用“近自然人工森林”理念:精选冷杉、云杉、红豆杉(国家一级保护)、珙桐(植物界“大熊猫”)、连香树、凹叶木兰等16个树种进行混种混交。“我们不追求整齐划一,而是模拟自然森林的‘配方’,让不同树种各司其职,协同恢复健康的生态系统。”目前,已有1万多株培育成功的珍稀植物成功回归野外山林。
青山常在,万物共荣
站在金顶远眺,层峦叠翠。数据显示,峨眉山已记录有高等植物3700余种、野生动物2300余种,森林覆盖率达92%(2025年初)。通过持续的天然林保护、濒危物种抢救、古树名木守护及科学的生态修复,这座佛教名山不仅传承着千年文化,更用其丰沛的云雾润泽,守护着比文化印记更为古老和珍贵的生命密码,为子孙后代筑牢生物多样性的坚实屏障。
来源:峨眉山景区
编辑:张浩 熊烛影(实习)
校对:陈琬蓥
审核:李燕霞